找到相关内容278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

    释尊成道後初转法轮,在鹿野苑与五比丘说法,据「阿含经」记载,他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,而是先讲一番中道。这是符合事实的。因为随侍他的五比丘看到他抛弃苦行而感到失望才离去。佛陀批评苦行与乐行两个极端的错误,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。并阐述了八正道。把五比丘说服了,然後宣讲四谛。   四谛是佛教理论的核心,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,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展开讨论的。它的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,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567747.html
  • 境妙究竟——从《妙法莲华经玄义》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

    如境、十二因缘境、四谛境、二谛境、三谛境、一谛境),每一类真理都有四种不同的认知程度,与四教相吻合。这是智者用四教义贯穿全体,对真理加以系统化的努力。对于修习四教的不同的行者来说,他们对佛陀说教的理解...唯有借着权才得以显现。故权中含实,实由权显,权实相即而不离。据此,《法华经》卓卓然代表了实相,并成为圆教的同义词。 智者论述的第三个种类的真理是四谛境。 按照智者的判教体系,有四种四谛,即生灭、无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243447.html
  • 般若义理的探究

  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1  分别解说  四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1  分别解说  二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8  分别解说  三谛...。  谛理之说明,有多种分别,约事相方面说有四谛。约理或约理事双融而言,有二谛三谛一谛。智者大师于法华文句中,又立无谛。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,均见于般若经,兹分别介绍于下。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5160387.html
  • 《成实论》简介

    失传,最近印人夏斯特里才从本论的汉译本还原为梵文。本论之名为成实,据论文发起颂所说,乃欲成立三藏中实义。其所谓“实”,主要是审辨四谛所指诸法。论文说四谛,确定五受阴为苦,诸业及烦恼为集,苦尽为灭,八圣道为道,并说明“为成是法,故造斯论”。现考在作论的当时,部派佛教中最流行的有三大家,即毗昙师(有部)、譬喻师和分别论者,他们对于四谛法的解释各执一词,本论宗旨在于成立譬喻师的四谛义,以区别于其他二家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2468098.html
  •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

    抽象的哲学问题悬置起来,“十四无记”和“箭喻”的例子就是这种基本精神的鲜明体现。   “四谛”理论的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了原始佛教重人生求解脱的特征。“四谛”是佛教伦理的基点,也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。四谛包括苦谛、集谛、灭谛和道谛,即佛教所讲的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,可以说,四谛就是佛教对人生的现状、原因、本质以及摆脱痛苦的方法与境界的总称。苦谛是四谛的核心,意为世俗间的一切本质上都是苦的...

    刘登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684671.html
  • 苦海

      苦,皆由起心动念而来,若欲了苦,就必须断因。   苦之因,乃“集”,若能在因上依四谛修行,必能知苦断集。   众生随业流转,受业报、烦恼所驱使,甚至受种种顺、逆境引诱,使身心...怨天尤人,为时已晚矣!虽然众生处在苦海中,但只要肯回头,还是可以离开苦,所谓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。幸赖佛之慈悲、智慧,以四谛之理,令诸众生先了解三界轮回之苦,因苦才会产生厌离心,其次再说苦的原因是集...

    释见祚

    |苦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120583280.html
  • 佛教泛论(二十)

      佛教泛论(二十)  原著:宇井伯寿 中译:释依观第五节 业感缘起说第六节 断惑证理  第一 十智  断烦恼,证四谛之理,达到涅槃,这是自利教的目的,而断烦恼要依靠仰赖于智慧。智由定启发,而定之...于智,却不是忍。忍是今始见未曾见四谛之理,而有漏慧是对无始以来所缘之境数数重观,因此摄于智。有漏慧中,如五恶见的染污见及有漏正见等六种被摄于见。这是因为此等有推度之性。有漏慧不断疑,所以不能视同无漏慧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747089.html
  • 漫谈“四依四不依”

    一词多义等不稳定性,所以应依循语言所指之内涵,而非拘泥于文字。譬如佛陀在大般若经说无色、无四谛等文字,应了知其义是说色等物质乃至四谛等都没有自性,并非否定物质和四谛不存在。又如佛陀自己也亲口在经典中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785656.html
  • 潘宗光教授应邀在真际禅林作佛学演讲

    空”、“因缘因果”、“四谛”等基本理念,以及如何修行“六波罗蜜”等作了生动具体、深入浅出的讲演。令与会者受益良多,法喜充满。 最后,上净下慧老和尚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、柏林禅寺、真际禅林对潘宗光教授的...

    明舫

    |潘宗光|真际禅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7/1558104977.html
  • 采访团参观青海著名藏传佛教寺院:塔尔寺

      图:塔尔寺八宝如意塔,塔尔寺象征之一,建于清乾隆41年(公元1776年),自东向西依次为:莲聚塔、菩提塔、四谛塔、神变塔、降凡塔、息诤塔、胜利塔、涅磐塔,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公德而建造。   图:塔尔寺中修行的喇嘛   图: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在塔尔寺中磕长头  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境内鲁沙尔镇正南方的八瓣莲花山中,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7公里。塔尔寺...

    佚名

    |参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6/09040625372.html